二维码“爬”上了作业本,小伙伴们全都惊呆了!

2014-11-15  

二维码“爬”上了作业本,小伙伴们全都惊呆了!

实施这个创新之举的,是建德严州中学梅城校区的杨大为老师。在平时的教学中,杨老师发现对学生作业情况的分层统计费时费力,且记录作业情况的信息常会丢失。杨老师希望改变这种状况。

一个二维码利用计划在杨老师脑海浮现,并且越来越清晰。他说干就干。

首先,他利用二维码生成软件,将学生的学号批量生成二维码,并将其与学生姓名一起制成一个二维码标签,打印后贴在同学们的作业本上。

二维码怎么跑到我的作业本上来了?这个有什么用呀?同学们很好奇。

杨老师决定给大家演示一遍。只见他先认真地把同学的作业批改了一遍,一番钩叉圈画,讲台上的作业本变成了两叠,这是按作业质量进行的分类。

接下来,杨老师拿出手机,打开软件,选了一个适当的高度开始对其中的一叠作业扫描起来。软件的识别很快,老师的左手飞快地移动作业本,转眼之间一叠作业本便已宣告登记完毕。

对另外一叠作业本,杨老师处理时和前一叠不一样——每本都扫描两次。最后杨老师公布谜底,扫描次数的不同就是同学们作业完成质量的区别。得知这一点后,有些同学暗中吐了吐舌头。这还不算完,杨老师一查结果,马上抬起头对一个同学说:“没有扫描到你的作业本。”这位同学脸红了:“马上就写好……”

接下去,杨老师回到办公室,打开电脑,然后一按手机上的“发送”按钮——神了,电脑屏幕上马上出现一张EXCEL表格,仔细一看,这不正是刚才作业的检查情况吗?杨老师将其中的数据复制下来,再熟练地打开另一个EXCEL文件,把刚才的数据贴上去。只见这张表有日期,有“认真”“一般”等评语,密密麻麻,原来这是同学们作业情况的登记总表。

“我只是利用现在的科技手段,做了一点点促进教学工作的尝试。二维码的利用,只是作业评价的一种辅助手段,将其转化为对学生学习的督促与学情的了解才是最终的目标。”杨老师谈了自己的看法。